文不离“三”

2015-05-18 17:15:09
【字号: | | 【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

  薛兰锁

  著名学者王国维论治学有三种境界,一是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断天涯路”;二是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;三是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文字工作也要有这三种境界,耐得“望尽天涯路”的清冷和“独上高楼”的寂寞,静下心来通读苦读,“上穷碧落下黄泉”地搜集、掌握第一手材料;经过勤奋努力,刻苦钻研,提炼主题,考虑提纲,研究布局,即使“衣带渐宽”也终不悔,“人憔悴”也心甘情愿;进而深入思考,反复推倒重来,“众里寻她千百度”,终有所悟终有所得,“蓦然回首”在“灯火阑珊处”,水到渠成,手到擒来。

  戴表元是宋末元初著名文学家,他作文工于立意,他的经验是“三番来者”:“凡作文发意,第一番来者,陈言也,扫之不用;第二番来者,正语也,停之不用;第三番来者,精意也,方可用之。”意思是说,你开始思考时是你最容易想到的思路,也是别人最容易想到的思路,所以一般是大路货、老一套的东西,没有什么新意,应该扫去不用,继续往下思考。第二番想到的思路,就会比较深入,刚好接触事物的本质,但是不能浅尝辄止,还要进一步深入思考。第三番想到的思路,就不是停留在事物表层的东西,而是深入事物本质、把握事物规律、有新意的精彩独到的见解,这样一番比一番精,一番比一番深,一番比一番新,即使别人做烂了的题目,也可以推陈出新,化腐朽为神奇。

  宋代大文章家苏东坡在《答谢民师书》中说“求物之妙,系风捕影,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,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,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乎?”这里提出了然于心、了然于口、了然于手的“三了说”。意思是,只有心里先想明白了才能用嘴巴讲清楚,只有用自己嘴巴讲得清楚了才能够用手写得出来,得心应手,就是这个道理。这是苏轼留给我们的一条宝贵经验。

  写作文章还要有三种布局和三个标准。三种布局。一种纵向式,就是顺着事物产生、发展的规律去思考,就是按照“是什么,为什么,怎么办”的逻辑顺序去布局。一种是横向式,就是顺着横向排比的结构去布局,把要讲的内容按照彼此的对应关系,分成横着并列起来的几部分展开,逐个去进行阐述。一种是递进式,每部分之间环环相扣,层层推进,一层比一层深入。三个标准。一是站上面往下看,看对不对。就是用上级的精神衡量一下所写材料,看与上级精神一致不一致。二是站在外面向里看,看新不新。就是和同类相比较,看有多少以前没有触及的材料观点包括事例。三是站在全局向局部看,看有没有指导价值。就是把所讲问题放在全局上看,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,对面上的工作有没有指导意义。

关键词:政法,文苑

分享到:
打印 收藏本页
稿源:   责任编辑:邢丁
主管单位:中共唐山市滦州市委政法委员会    唐山市滦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
备案序号:冀ICP备20001975号-1    技术支持:长城网
联系我们: 0311-69086681    邮箱:hebeipaw@126.com    实习申请